潮汕民间故事:古潮州府风水因何被破坏?
传说明朝年间,粤闽赣三省交界处,有一个山村,住着几十户人家。那年夏天,连日风雨,山洪暴发,疫病流行。人畜尸体遍野,村民纷纷外逃求生。
在复漳浦路上的逃荒人群中,有一个少妇,身怀六甲,她的丈夫月前病死,村里有一恶棍常来欺负,娘家别无亲人,走投无路,只好随乡亲们出逃。
由于四肢无力,步履艰难,渐渐落伍。眼看日头西斗,乌云聚涌,她暗自着急,潸然泪下。
忽然腹中大痛,她知临产,无奈只得钻进路旁草丛之中。
这时,恰好有一中年汉子,肩挑粪桶,路过此地,听到妇人呻吟哭叫之声,便放下扁担,寻看究竟。
这个汉子姓林,上无双亲,下无手足,内无家室,家住附近山庄,专给富人挑水度生。
经过一番言谈,少妇看他忠厚老实,又为了腹中婴儿,愿意以身相许。
挑水夫大喜,便扶她回家,当晚产下一个男孙,取名林发。
林发天真活泼,聪慧灵敏,人看人爱。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转眼之间,林发已经一十四岁,长得健壮结实,一表人材,不时帮着父亲去给富人挑水,多赚些银两,以补家用,双亲十分欢喜。
不料隔年开春,继父挑水跌落大坑沟。
三天之后,林发母子才寻到尸体,只好随地草草掩埋。
从此林发接过继父活计,养家糊口,周围村民叫他“担水弟”。母亲也日见衰老,时常生病,家景愈发贫困。
担水弟每日挑水,要翻越两个山头。
五月的一天,近午时分,他正在山坡槐树下歇息,掏出地瓜充饥。这时一个年近半百的老汉走上前来,向他讨水喝。
那人细眉大眼,两撇胡子,长衫短褂,身上背个褡裢,是位地理先生。几天来,林发总在山里看他转来转去,有时还摆弄着一个罗庚。
林发舀水递给先生,还送上两个地瓜。两人边食边谈,甚是投机。
这位地理先生姓胡,是江西赣州人,专程到此察看边谈,已有十天之久。
他对林发说:“这里山明水秀,是个藏龙栖凤之地,是个‘伸脚踏着案,发财不到三年半’,‘寅时葬卯时发’的‘潜龙穴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林发想起病危、已奄奄一息的老母,连忙挑水下山。
林发刚踏进家门,就听见母亲痛苦呻吟着,他快步来到母亲床前。
母亲拉住他的手说:“孩子,我这条苦命活不长了,只是你......”边说边流目汁。
林发好言劝慰,也把今日地理先生说的该告诉母亲。
母亲听后指着衣箱对他说:“听你先父所言,你祖父也是个有名的地理先生。他存下一本《地理风水秘诀》,就在箱里底层,你以后还是......”说着又昏了过去。
那一夜,林发守在母亲床前。
到了丑时许,母亲呼吸急促,喉头浮痰,呼叫不应。不一会,就魂归西天了。
林发嗑头号哭,忽然记起地理先生的话,急忙掀起床席,裹起母亲遗体,驮上肩,手提锄头,直奔山上胡先生所指的地方,将母亲埋葬。
事毕,林发捻土为香,跪拜墓前。此时天已发白,正是寅时。突然几声响雷,接着下起阵雨。
林发坐到大石上,向西南望去,一条清流入海湾,山光水色,景致迷人。
就在这时,胡先生来到他的身旁,问明林发葬母之事,便对他说:“观你容貌,也非等闲之辈,日后定能寸进,请莫忘老朽。”
林发就对胡先生说:“母葬此穴道,如果应验,我认您为干爹。”
胡先生当即应承。
两人坐等卯时到来,要看有何事情发生。雨过天晴,旭日初升。
这时候河中驶来一艘官船,向这边靠岸。船中似有妇人啼哭之声。
一会,只见船上走下一位师爷模样的人,后边跟着一位年青女子,身穿素服,头戴白纱,孝妇装扮,由两个婢女挽扶过来。他们来到大石前面,指指划划不知说些什么。
胡先生叫林发一同下去眼个究竟。那师爷和孝妇一看见林发,顿时呆住,露出惊奇的眼光。
胡先生当即上前,问那师爷到此情由。
师爷叹了一口气说:
“我家老爷姓林,江西人氏,在朝官拜监丞之职,修编人文地理史志,今奉旨偕夫人贾氏,往潮州察查人情风物,以入编史册,不幸昨夜子时暴病身亡。
天气炎热,无法将遗体运回故土,想在此择地安葬。又因夫人欲寻一死陪夫而去,是我极力劝阻。念老爷家有慈母,无人奉养,故此想找一替身,以求忠孝两全。我看眼前这个后生后,如同我家老爷孪生兄弟,是否可以......”
话说至此,贾夫人急忙回船。
胡先生和林发一听,满心欢喜,当即应承。师爷回报贾夫人,贾夫人思前想后,只好应允。
众人协力,将船上林老爷遗体抬上山,安葬在林发母亲墓旁,然后把办丧事之物全抛下水,师爷吩咐家人不许泄露。
一众当即启航,往潮州府而来。
且说林发成了京富林监丞,偕同贾夫人,林师爷和义父胡先生来到潮州府界,备受欢迎和盛情款待。
官场文书礼仪应酬之事,全由林师爷操办;查山川察地理之任,有胡先生指点代劳;贾夫人美貌贤淑,又体贴备至。
忆过去,孤寒受欺;看今日,荣耀富贵,林发不觉飘飘然大耍起官威来。
以后每次出巡,总要八抬大轿,前呼后拥,大操大办,以炫耀他的尊贵。
还要地方官民向他奉送珍贵礼品,稍不随心,便大发雷霆,欲治其怠慢京官之罪。
当地民众怨声载道。
此事传至告老还乡的朝官龙图阁学士刘昉那里,这位廉洁奉公守已的刘龙图听闻后,很是气愤;林监丞不过是小小六品富职,竟敢如此放肆。如有机会一定要教训教训这小子。
刘龙图的小女听到马头锣声,忙拉嫂嫂出门看热闹。
只见那林监丞,耀武扬威,让人看了很不顺眼,便回家禀报。
刘龙图的母亲要儿子出面教训这个下官,说:“你在帝都服侍皇上,说官做到一品,回乡时也只带回两件破衫裤。一个小小的知府,你看人家出行时鸣锣开道,旌旗簇拥,哪如你一般寒酸。"
刘龙图听后只是淡然一笑:“母亲大人要不相信我当了大官,那你明天早上可把我的朝服拿到官道上晒,看那知府有何反映。"
随教给女儿媳妇收拾林监丞的办法。
再说林监丞一班人马来到大路口,他坐在轿里,老远看见前面路中有一只檀木太师椅,上面堂堂正正摆着一套朝廷一品官员的朝冠朝服,地上摆着一双朝靴。
他心里一颤,知道惹上麻烦了,但又不知如何是好。
林师爷连忙劝他赶快落轿下跪,不然大祸临头。
他只好惶惶恐恐朝着太师椅跪伏地上,一班随员也跟着下跪。
那时正值暑天,烈日当头,晒得个个汗流夹背。过了好久,不见动静,只好咬紧牙关长跪不起。
他们的狼狈相,惹得路旁乡民哈哈大笑,拍手称快。
恰巧这时有两只缠咬在一起的狗,被个顽童赶到路中,撞倒那太师椅,林监丞才勿忙爬起来,偃旗息鼓,飞快溜回行辕。
林监丞受此一辱,恼羞成怒,病了半月。
他决心要对潮州人报仇雪恨,就唤来林师爷、胡先生商议。
胡先生说:“潮州山川,钟灵毓秀,是龙吟凤舞之地。从韩江源流来看,九河归三河,三河归韩江,韩江分五流,五流奔南海。五流便是五龙;就凤凰山脉而言,那凤凰大山和潮州府城,乃是雌雄彩凤交颈,八只小凤分栖陆海脉气之地。由此正应古人所言,潮州乃海滨邹鲁也。”
且说明嘉靖皇帝误信林监丞诡言,赐他令旗令剑,不过只准他“切断龙气,不出天子”便罢,决不许他毁坏潮州造化人才之地理。林监丞心想,圣命难违,要如愿以偿,还须到了潮州再见机行事,事成之后,表锦还乡,为家母扫墓,也好显显威风。遂叩头接旨,顺路省亲之事,皇上准奏。
林监丞奉旨,带了一众随从,气势汹汹来到潮州府,先后共破了十八处风水。西湖山上破坏山上石头,又以石刻方式在石头上限定潮人官员级别、官衔,欲让潮州少出官员,不再出高官。潮州“鲤鱼眼”建凤凰塔(涸溪塔),使“鲤鱼”被钉死,潮州不再出高官。
当时林监丞带了林师爷、胡先生一众,还乘船巡察莱芜海域,然后登山远眺俯瞰。他已闻说乳蓬山是莱芜神女所化,虽受天将肢解,因有韩江之水长年洗礼,伤痕渐愈,身(主岛)首(东屿)两足(南北屿)已渐相连,如不再行断开,日后莱芜将成为活山,灵气大现。到那时,潮州人都是文秀俊男,窈窕淑女。
于是他谎说大莱芜乃妖所化,须重新肢解,不然以后潮州人使会“变成无知愚民,大伤风化”。东地都凤鸣山形如金交椅,遂指使人众,在主岛与东、南、北三屿相连之处,各挖一条深沟。以剑砍断“金交椅”两边,凤鸣山上留下两道八字形坑壑——八字崩坑,使潮州出不了皇帝。阳黄旗山(今称黄岐山),挖掘山涵,洒乌狗血,开凿出“老鼠径”,“割破娘伞,斩断旗竿”,变成“有伞无柄,有旗无竿”。东地都青屿山(青狮地),使用宝剑,看准狮喉刺去,青狮被刺死,一股甘泉涌出,成狮喉井。狮球石被削去一角。事后,只见东屿海峡两边石头变成血红,莱芜山因而草木日见稀少。
于是他反说水莱芜是一毒龟,须将其致致死,以免兴风作浪,颠覆过往船史,残害渔民。即命人拿来三支戟尖钻和一把银剪刀,先将戟尖钻分别埋钉于龟头、龟脐、龟尾,后把银剪刀埋八龟鳃。事后,人们看见小莱芜山中(龟脐)流出“血泉水”。
澄海城域他就拟破八处风水。如:“凿井注灭通天烛”(莲花山),使人才不旺,百业不兴;“砌涵锁链双象鼻”(象山),使培育不出文武状元之才;“掘沟切断金头(龟山),使人不长寿,居不安宁;“挖峡斩残双凤翼(大小凤山)一处,想欲使地方难以阻挡海潮台风,以后频生灾害。幸有雷电击他,不许他拆国家栋梁,使他不能如愿。
林监丞破了潮汕风水,得意洋洋,欲回朝复命,可他还想向门潮州人“讨功”。他得知潮州有个李子长,会画“活画”,便亲自上门,炫耀自己如何辛劳奔波为潮州人造风水,要李子长绘一幅活画赠他,做为谢礼。
李子长早已知道林监丞来潮州破风水之事,对其行径恨之入骨,早准备为潮州人出口气。他便顺水推舟应承,步入内室拿一画卷,说是为林监丞送行,并郑重吩咐他,要到达自己家乡,方可拆开画卷,不然就不是活画。
林监丞满心欢喜,收拾行李,与众下属,坐船回归。船至海中过夜,他步出甲板,但见明月当空,波澜不惊,清风翊翊,令他心旷神怡。他想起李子长送他的画,便命人请夫人拿出来,再请林师爷与胡先生过船共同观赏。
开卷一看,见画的是一条栩栩如生的蛟龙,似欲出水。他眉开眼笑,细细观赏,发现蛟龙有眼无睛,以为李子长一时疏忽,遂命人拿出笔墨。他卷袖拿笔,醮了“京墨”,轻轻一点。霎时间,画中蛟龙破纸而出,海中骤起狂风大浪,林监丞人船一齐葬入海底。
李子长说便宜了这贼子,他那幅画名为“蛟龙卷地”,原想让林监丞回乡看画,贼子必定为龙点睛,那时林的家乡将化成大海。消息传遍闽地,漳浦人大骂林监丞为不肖子孙。这正是“多行不义必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