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公的历史功绩,《尚书·大传》早有定论,形容他“第一年平定三监之乱,第二年消灭殷商遗民,第三年收复奄国等五十国,第四年分封诸侯确保西周安全稳固,第五年建造成周洛邑,第六年颁布礼乐制度,第七年把王权交给周成王”。
实际上,《尚书·大传》概括的内容只是周公在辅佐成王期间,因为成王少不知事,他代理摄政六年的功绩。而周公在历史上的地位,西汉政治家贾谊曾这样评价他: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
周公和召公还有姜子牙是辅佐武王姬发打败商纣的得力功臣,武王遇到国家大事主要找他们三人商量。商纣灭亡以后,武王特意分封周公为鲁国,召公为燕国,姜子牙为齐国,说明对他们三个的重视。
但是,周公虽然被封到鲁国当政,但他却并没有离开朝歌,他把鲁国的国事交给了儿子,自己继续为武王分担忧愁。西周伐纣两年后,武王得病死了,他儿子成王继位,由于年龄太小,周公就代理管理政务,一代就是六年。说明周公在武王伐纣和建立西周时,他起到的特殊作用无人能及。
武王打败纣王后,为了体现周王室德政亲民,恩威天下,他采取了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折中策略,客观上给殷商旧势力复辟反攻提供了条件。好在武王实施这个策略的第二年,他就死了。周公迅速废止这个策略,采取积极预防的方针,一举粉碎了纣王儿子武庚和武王三个弟弟共同发起的“武庚之乱”,并乘胜把殷商遗民铲除干净。这些拨乱反正的举措,是周公代理政务所做的重要措施,在这之后,他据此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周朝八百年天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平三乱,东征出海,建造洛邑新城,和召公分陕而治都是西周初非常有名的重要事件。特别是二次克殷,彻底帮西周王室看清了以武庚为首的旧势力复辟的妄想,周公主持建立的成周八师、殷八师、西六师,把西周的中央集团、诸侯集团和边防集团联系在一起,完全推翻了武王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错误做法。
第三,兴人才,重礼乐,使人们的道德有遵循,行为有规范。
周公虽然辅佐两任国君,自己也亲自执政代理了六年政务,但他从来没有想到过为自己谋求什么利益,武王在位时,他多次提出中肯意见,帮助武王打天下得民心;成王继位后,他日夜操劳一心为国。
在周公当政时,曾留下“周公吐哺”的成语,说的是他不拘一格招揽人才,有时候忙的刚洗完头,头发都没来得及梳拢就要到外面迎接贤人;刚端上饭碗扒一口饭嘴里,还没来得及咽下去就要吐出来去迎客。他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怎么能不让人奔他而来呢?
为了确保周王室号令天下国泰民安,人们有所遵循,周公主持制订了各种各样的礼乐遵循制度。如君臣之间如何保持距离和上下等级;家庭之间如何保持亲爱和宗亲礼法等。周公规定,从周武王开始,实行王位世袭,由下一代的大儿子继承王位,其它儿子全部分封到各个属地为诸侯,王都跟诸侯的关系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宗亲也要区分大宗和小宗。
周公提出的礼乐制度,也是孔子等儒家宣传的重点,至今仍然被广为流传。如周公规定的男女结婚要行“周公之礼”,指的就是男女定亲以后,没有行周公之礼是不能同房的,与此相适应的,红白喜事,没有乐管之声不能算是礼成。周公之梦,本来是孔子为了寻找儒家解惑的方案,经常会在梦中去向周公请教。时间久了,人们就把睡梦中潜意识发生的事,也想通过周公解梦的方式,来获得心理上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