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说,抑郁症不用吃药,吃好睡好、调整心情就能治好。
相信以上也是一些朋友的疑问:想治好抑郁症,就一定要吃药吗?
抑郁症又被称为「心灵的感冒」(或许不太恰当);就像感冒一样,抑郁症是由一系列的生理病变引起的。人们抑郁发作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躯体症状(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等表现。
造成这些症状的根本原因,是大脑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比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出现了失衡。
抑郁症的分子机制图源 10.1038/s41380-022-01806-1,原文字为英文
而和感冒不一样的是,感冒通常可以自行康复,但抑郁症如果不加以治疗,程度可能会加深。
药物治疗是抑郁症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其他的治疗方式,还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
一些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通过科学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饮食、睡眠、运动),结合心理咨询(如认知行为疗法)就可能好转,并不一定需要吃药。
但是,一些重度抑郁症患者,如果已经尝试过上述的各种方式,但没有效果,而症状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时候,医生就可能会建议尝试抗抑郁药物。
——这是因为,重度抑郁这时可能已经严重影响了大脑神经递质系统的平衡。
单纯通过个人努力调整,难以直接修复大脑中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的缺失状态,这时候就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进行调节。所以,药物治疗是抑郁症治疗中重要的一环。
那……这时候该怎么选择抗抑郁药物呢?
知乎上有朋友分享过自己按医嘱服药、成功控制抑郁症的经历:自己就像「夺舍成功」一样,以往看起来困难重重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有病就该吃药,但提到抗抑郁药物,一些朋友可能会选择忽略,或不相信药物的作用,也许还惧怕药物带来的严重不良反应。
事实上,从 20 世纪 50 年代首次发现三环类抗抑郁药起,抗抑郁药的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使用最广的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如氟西汀、舍曲林等,已经被证实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的情绪和认知症状。
舍曲林示例|图源 Myling, CC BY-SA 3.0除此之外,新型抗抑郁药物,也展现出良好的抗抑郁效果。相比旧药,这些新药在效果、耐受性和副作用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大脑神经递质和抑郁症的病理机制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这为开发出更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奠定了基础。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等类型。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不同的神经递质,帮助纠正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抑郁的目的。
图源《药理学 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已有检测数据的朋友,可戳文末入口
不过,虽然药物的研究一直在进步,但是不管多好的药物,在治疗抑郁症的时候都还有或多或少的缺点,比如:
-
药效反应时间长,需要 2-4 周才能看到明显改善;
-
不同人对同一药物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不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药物。
-
部分患者对常规药物不敏感或耐受性差,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
许多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这些情况的存在,也导致了一些患者不信任药物。最终导致了不愿意吃药,或者不按照要求吃药,耽误了病情。
一般来说,抗抑郁药物需要 3-4 周看出效果,但有研究表明,一些患者在服用了不合适的抗抑郁药物后,前两周出现了病情加重的情况。
所以,为什么同样的抗抑郁药物,不同的人服用效果天差地别?
我们在《》中提到过,不同人受体内酶的影响,生理活动的差异可能会很大。比如,喝牛奶拉肚子的人,是因为体内的乳糖酶活性不够;而喝酒容易脸红,原因是乙醛脱氢酶活性低。
吃药也是同理:即使是大家都在用的常见药物,一些人照着说明书服用,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这也是受到了酶的影响。
而不同人体内酶的差异,本质上是基因的差异。
并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对某一种抗抑郁药都能产生反应。这主要是因为不同人体内代谢药物的基因存在差异。
图源《药物基因组学:指导常规用药的精准工具》doi: 10.7499/j.issn.1008-8830.2006032
人体主要通过肝脏中的细胞色素 P450 酶对药物进行代谢。而代谢相关酶类的基因如果存在突变,会导致酶的活性差异,进而影响对药物的代谢效率。
比如,CYP2C19 是药物代谢的重要酶之一,它的活性在不同人身上存在明显差异。在中国汉族人群中:
CYP2C19*1 为正常代谢酶活性的野生型,频率约为 59%。
CYP2C19*2 和*3 为活性缺失的变异型,频率分别约为 28%和 7%。
CYP2C19*17 为代谢活性增强的变异型,频率约 2%。
CYP2C19 的变异,除了以上几种,还有其实数十种不同的类型。其他 CYP 450 家族的基因的差异也都不小。
CYP2C19 和氯⽶帕明、吗氯⻉胺、曲⽶帕明、舍曲林、西酞普兰、等多种抗抑郁药物的代谢相关。如果患者恰好酶活性很低,导致药物在体内无法被正常代谢,药效时间过长,就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如果患者恰好酶活性很高,导致药物在体内代谢过快,药效时间过短,就容易产生疗效不足的问题。
这时候,如果用传统的经验化试错方案(Hit-or-Miss),轻则没有效果,重则出现各种不良反应,甚至危害生命。
难道对于普通患者来说,「以身试药」是一件必须经历的事吗?不是的。基于「药物基因组学」、了解自己的基因组数据,是可以规避不良反应、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药,从而实现更个体化、更精准的用药的。
有了药物基因检测,患者不必亲自服药试错,而是借助这类检测产品,在用药前就找到相对适合自己的方案。
而进行个体化的基因检测,也可以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长期试错反复加重病情。这也是「个体化用药」的好处。
这也是我们微基因医学正在做的事情:在药物基因组学的指导下,向有临床用药需求的用户朋友,提供精准用药科普和帮助。
目前微基因已经推出「精神类用药」基因检测产品,其中包括抗抑郁药物基因检测。 如果以下 7 条里有符合你的情况,都可以尝试做个检测: 检测覆盖了27 种常用药物,希望能让你的抗抑郁用药事半功倍: 除此之外,还有抗精神分裂、抗焦虑用药等,共计7 大类、87 项报告,覆盖各种精神类药物的基因检测。基于微基因近 9 年的技术积累,我们采用全基因组分型技术,总检测位点超过 70 万,覆盖高达 16,000 以上的药物 ADME(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变异。
在准确率、专业解读、采样便捷度、循证医学证据等方面,微基因「药物基因检测」,也沿袭了微基因个人基因组检测以往的优点。
如果你准备或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不妨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用药基因检测产品。
针对抑郁症,在央视新闻的一段访谈中,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一级主任医师李凌江曾说过:-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不是普通的「心情不好」,单纯的「看开点」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
-
如果你患有抑郁症,大多数情况下,通过专业干预是可以治疗的。
随着社会整体意识的提高,近年抑郁症的诊断率也在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正确治疗。广大民众和医务人员对此症的认知在不断提升。
空前的科技进步也为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带来福音。比如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让个体化的用药方案成为可能,真正做到「量体裁衣」。
可以说,科技进步不仅能带来检测手段,也能带来更好的治疗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抑郁症患者从无效的药物试验中解脱出来,更快见效。
相信随着医学进步,未来会有更加先进的治疗手段问世。
抑郁症治疗任重道远,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科技进步的加持下,我们一定可以消除抑郁这片内心的乌云,让阳光重新照亮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