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的焦虑
如果孩子已经患上了焦虑症,父母一定要及时找出原因,这样才能够进行针对性治疗,孩子之所以会出现焦虑症,可能是因为孩子在生活当中对一些事物有着很强的恐惧感,所以才会导致不良情绪的出现。如果孩子非常害怕一样东西的话,父母一定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克服恐惧。在上学期间孩子也是会有压力的,而且老师和家长一些无意的举动也是会给孩子造成压力的,所以在生活当中父母一定要学会让孩子劳逸结合,平时要多鼓励和支持自己的孩子。
一、焦虑症
现在大部分的家长在工作上都是非常繁忙的,所以陪伴孩子的时间也会非常少,如果孩子和家长没有太多时间进行交流的话,孩子也会感觉到缺乏安全感。父母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在孩子的身边,这样不仅能够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也可以增进亲子感情。
二、克服心理
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对于孩子太过于溺爱的话,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孩子犯错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批评并且纠正,这样孩子在上学的时候,即使受到了挫折,也蠢腊会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平时家长也可羡激以选择陪伴孩子去户外进行运动,长时间让孩子待在室内是非常容易抑郁的。运动的过程中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可以让孩子的心情更加放松,而且也能够提高睡眠质量,也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遵循成长规律,无论在任何年龄段都不要对孩子溺爱,也不能够过于担心,那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在患上了焦虑症之后,父带派滑母一定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如果病情过于严重的话,一定要去医院治疗。
开导和缓解孩子焦虑的十二种方法图片
玲玲,就读大班的小女生,在学校只要遭受一点点指责就会眼眶泛红。从小班开始便常常担心自己做错事或是说错话,也不太敢跟同学玩,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一旁默默地玩。最近,玲玲变得越来越不敢说话了。
淳淳,就读中班的小男生。妈妈表示因为某次午睡前,幼儿园的小朋友起哄要去尿尿,遭到老师的大声责骂,淳淳受到了惊吓,之后连续尿床好几天。最糟糕的是淳淳变得十分频尿,一个上午有时跑厕所十几次。原本个性就容易担心的淳淳,变得越来越神经质,更加担心生活上的小细节。比如:妈妈帮淳淳脱下衣服后,淳淳会问她衣服有没有放好,放在哪里了,并不时地检查或询问,让妈妈深感烦心。
小爱,就读小班半年的小女生。刚入园时,每天在校门口与妈妈泪眼汪汪地上演“十八相送”,持续了大约两个月。入园颂贺后,小爱时时刻刻粘着老师,不敢主动去玩玩具,只要稍稍对她有些要求或是讲话大声一点,便立刻留下两行清泪,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长时间。
上述孩子的问题虽然在医学诊断上有着不同的名称,但不论是哪一种诊断,这些孩子还有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过度焦虑” “神经质”“缺乏安全感”。通过与父母的会谈,以及跟孩子互动的过程,都可以看到这些孩子的内心有着许多不安全感与莫名的焦虑感。而面对孩子的焦虑,父母不是过度保护,就是指责、批评,反而使孩子的焦虑更加严重。那么父母该如何协助焦虑症孩子呢?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觉
能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觉是减轻焦虑相当有效的办法。当孩子出现焦虑时,不要急着帮孩子解释或是处理问题,先试着鼓励孩子描述一下自己的感觉与想法,这样的过程在心理学上称为“情绪净化”。平日在家中可以运用家庭会议的方式,鼓励孩子说出心中的担忧;也可安排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觉。此外,个性较压抑的孩子,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了解自己的情绪,并表达出来。
增强孩子的勇敢行为
当孩子面对害怕的事物表现出勇敢的行为时,父母不应该视为理所当然,而是要毫不吝啬地立即给予鼓励;当孩子面对陌生情境表现出退缩、害怕时,父母应坚持要求孩子待在这种环境中学习适应,而非以离开的方式降低焦虑;当孩子愿意待在陌生情境中与他人打招呼野派派或是主动探索环境时,父母要立即称赞孩子有礼貌、勇敢的行为。对于孩子所表现出的种种行为,家长都要给予正面的回馈,比如:“你真是个勇敢的孩子。”“不用担心,你很快就会习惯的。”“你真棒,真有礼貌。”如此,孩子就会渐渐不再过度依赖父母,并对自己有信心。
避免过度保护或指责
面对孩子的焦虑,父母通常会有两种典型反应:一是过度保护,当孩子害怕时,就帮孩子移除害怕的事物,直接保护孩子。这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或许是一种处理方式,但过度保护4、5岁以上的孩子,反而会让孩子习惯依赖成人,失去自我成长的机会。二是指责,面对孩子的焦虑,父母经常随口说:“这有什么好怕的,你真是胆小没用。”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意识会认定自己是一个胆小的孩子。因此,过度保护或言语指责是不恰当的处理方式。
无条件的接纳与保护
当孩子感到不安、莫名担心时,很需要成人温和、坚定的接纳与保护,并安慰孩子害怕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嘲笑、指责孩子的担心是多余的。对孩子的接纳,并不只是言语的表达,更羡镇重要的是非语言的讯息。当孩子担心时,抱抱他,静静地陪在他身旁听他说话,让孩子相信自己有力量面对担心、害怕的事物,让孩子清楚地感受到你的爱与接纳,进而产生安全感,然后就能渐渐消除焦虑的情绪了。
多让孩子处于正面的情境中
平日里多让孩子和勇敢、开朗的孩子相处,借此让孩子有良好的模仿对象;多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增加孩子正面的情绪经验。当孩子的生活充满正面的情绪经验时,负面情绪将消失无踪。
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面对困难而不会处理时,失败的挫折经验会让孩子的自我控制感降低,随后便可能产生焦虑,并开始逃避,不肯面对困难。此时,父母和老师需要逐步和孩子讨论面对困难时,如何调整紧张的心情。因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才能有效降低孩子的挫折感与焦虑感。平日里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假设性问题的解决方式,比如,家长可以问孩子:“如果有同学和其他同学说,不要跟你玩,你会怎么办?”借由平日的练习,让孩子有更佳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面联结法
此技巧是将害怕的情境与喜欢的情境进行联结。比如:若孩子怕黑暗,不敢一个人上厕所时,你可以试着和孩子在黑暗中玩捉迷藏游戏,让孩子对黑暗产生有趣的感觉,产生新的力量。
系统减敏感法
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让孩子直接面对害怕、担心的事物。大班的平平相当害怕黑暗,不敢自己上厕所,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总是要妈妈陪他走到洗手间帮他开灯,如厕后,再陪他回卧室,否则就不上厕所。如果你是平平的妈妈,你会怎么办呢?可试试下面的方法:
(1)只陪孩子去洗手间,但在离洗手间较远的地方等他,请他练习自己开灯、如厕,若孩子做到了,即给予赞扬。
(2)只陪孩子去洗手间,但不在洗手间外面等他,让孩子自己开灯、如厕,然后关灯、回卧室。
(3)只陪孩子走到距离洗手间较近的地方,让孩子自己开灯、如厕,然后关灯、回卧室。
(4)最后,孩子学会不怕黑,不需要大人陪伴,就能自己一个人如厕,而且会觉得自己很勇敢、很棒。
洪水法
鼓励孩子直接面对害怕的事物,不逃避,当孩子面对害怕的事物,发现并未发生令人担心的可怕后果时,便能有效降低无谓的焦虑。比如:害怕巨响的孩子,父母可以准备许多气球,跟孩子玩戳破气球的游戏,让孩子习惯突然的爆破声。又比如:安安只要看不见妈妈,便开始担心妈妈会发生意外,于是每隔半小时就会打电话给妈妈,确认妈妈的安全,这让妈妈深感困扰。经过讨论,组织安安玩了一个“妈妈不见了”的游戏,要求安安半小时之内不要打电话给妈妈,而且若能忍耐一个小时不打电话,妈妈便会安全出现在安安面前,再由一小时渐渐拉长到两三个小时。渐渐地,安安会发现即使不打电话给妈妈,妈妈还是会安全回家,并不会发生意外。反复练习后,安安渐渐不再担心妈妈的离开了。
放松练习
焦虑通常会引起生理的焦虑反应,包括肌肉紧张、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而这些生理的紧张状态,往往会导致焦虑感升高。放松练习是通过深呼吸的方式,松弛肌肉的紧张度,降低焦虑感。建议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两种放松方式:
(1)渐进放松法:先局部练习手、脚、额头、脸、下巴等部位,用力收紧,然后放松,让孩子区分放松和紧张的感觉,之后再慢慢扩展到全身放松。
(2)冥想放松法:通过想象让孩子学习放松。比如:让孩子想象自己是个机器人,全身僵硬,之后又变成泥娃娃或棉花人,全身软绵绵。
激将法
运用夸大法或激将法,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担心、害怕是不必要的。比如大班的小新害怕小鸡,逛夜市时,快走到卖小鸡的摊位就开始哭闹。这时,小新的父母总是给予安慰,并且赶快离开现场。因此,小新过度怕小鸡的状况始终无法改善,而且越来越神经质。经过讨论,小新的父母决定改变策略:当小新接近小鸡摊位时,父母便开始夸大小新的焦虑,要小新做出夸张的害怕表情,并把小鸡形容成世界上最坏的恶魔,会把人吃掉,没有任何人能对付小鸡。突然,小新笑了出来,觉得这真是太夸张了,并决定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偷看一下小鸡到底有多可怕。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小新已不再害怕小鸡,原本退缩、神经质的个性也改善很多。
父母的情绪稳定度
研究指出“神经质”是遗传性相当高的性格特质。临床上经常可以发现,高焦虑孩子必然有个高神经质的父母。如果家长是高焦虑、高标准的人,无形中便会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将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而当孩子焦虑时,家长也比较不容易协助孩子妥善处理。在临床上,常常觉得孩子的问题容易处理,较难处理的是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因此,父母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保持正面、弹性、乐观的稳定情绪,是协助孩子情绪发展的不二法门。
可以开导孩子,了解孩子春燃产生焦虑的原因,给孩子做心理方面的辅导。及时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的压力,多陪伴孩子,野告给孩子营造良颂森明好的家庭氛围,提前进行预防,这些方法都是可以应对焦虑症。
如何克服对孩子的焦虑症?有什么办法呢知乎
首先一定要放松自己的心情,告诉自己孩子还小,并且丛弊要多想一想对孩子焦虑产生的后果。平时可烂仿以通过锻炼来让自己的心情变好,每天和孩子出去玩半个渗历族小时,让你们两个都放松心情,
如何应对孩子的焦虑
对于孩子的焦虑症父母一定要想腊胡尽办法去安慰孩子,方法就是可以让孩子多出去散散步,让孩子进行一些体育活动,拥抱孩子岩山,让孩粗局中子看书,多跟孩子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