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向给大家分享抑郁症为什么恨父母相关知识,同时小编也会对抑郁症孩子总是折磨父母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在抑郁症为什么恨父母方面面临的问题,请收藏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中国孩子得抑郁症的多吗
近几年,我们新概念心理咨询中心所接待的青少年来访者逐渐增多,甚至自残行为和自杀意念的孩子也有不少。而这些状况比较集中在初、高中时期,多数的表现是焦虑状态和抑郁情绪;到了大学,会有一部分孩子得到缓解,但有的孩子却会越来越严重。
那么,这些孩子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究竟有多可怕?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大多数人看来,进入大学时一个崭新的开始,要比高中轻松自由很多,孩子们也应该会开心起来,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大学生活伴随着太多的迷茫,自我管理失控,人际交往等困扰,再加上如果之前就出现过情绪问题,很可能会发展为抑郁症患者,精神疾病也会占有一定的比例。
一位大学的咨询师曾和荣新奇教授说,她在学校主要处理的是抑郁和焦虑的问题,最近就有个案例让她非常的困扰:
一位研一的学生,成绩很好,就总是会出现自杀的念头,理由是想以此报复父母,因为她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是父母让她变成了一个学习机器。她牢牢的记得,父母在小学的时候逼迫自己学习到凌晨的场景,也不能原谅中学时期爸爸劈头盖脸的辱骂,她最多的念头就是如何让父母痛苦,所以不断地想到以死来惩罚父母。
这样的案例在荣教授看来很熟悉,因为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从小学生到博士生,对父母极端的恨,即使已经成年仍然无法释怀,其中导致精神疾病的也不在少数。
在诸多青少年抑郁症的案例中,都会发现一个极为明显的因素,即亲子关系,这一点会非常直接的决定孩子在青春期的情绪表现。
咨询室中,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位小女孩,她告诉心理咨询师:她从小学开始就觉得活着没意思,因为父母的管教方式非打即骂,她对什么都不敢兴趣,心事也不会跟父母讲,因为她认为他们不可能理解她,她决定一辈子都要单身,绝对不结婚不要孩子,这样才有可能等父母死了,自己获得自由。
后来,心理咨询师与父母沟通的时候,他们说从来也不知道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之前以为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没想到孩子体验到了这么多痛苦。
所以说,我们国家太需要教育了,但这个教育并不是给孩子,而是应该给予做父母的——过度的控制,极强的目的性,对孩子的内心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当中,与亲子关系并驾齐驱的是父母的关系,很多发生过自残的孩子,仅仅是因为父母经常吵架。
曾经问过很多孩子,在其成长经历中,对内心冲击最大的事件是什么?不少孩子把父母吵架当做最大的心理创伤,这可能是很多家长没有想到的。因为大人的世界中,总会有一些情绪失控,各种的不如意,自己应接不暇,根本顾不上去考虑孩子当时的感受。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夫妻关系必然在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是亲子关系,最后才是学习。如果反过来就非常可怕了,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有太多的家庭是这样反过来的,所以才会造成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抑郁。
而且,还有很多家长因为教育观念不同,经常为孩子而吵架,这会带给孩子内心撕裂的痛苦。
曾有个初中的男孩,内心就极度的冲突,情绪压抑到快要崩溃。他说,父母总是动不动就吵架,还总是让他给评理,任何事情上父母都达不成一致,他回到家中就会特别的厌烦,很多次都想要远离那个家,在学校也学不进去。妈妈发现孩子不对劲,就带他前来咨询,因为妈妈并不清楚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个人内心成长得好,才能经营好自己的学习以及未来的一切。成长得好与不好,情感是最关键的环境。
很多家长忽视家庭关系,将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这样结果大多不好。即使孩子压抑的获得好成绩,人格方面也会造成缺陷。毕竟将来走去社会,婚恋与事业拼的都是内在的一切,而不是单纯的学历。
闷闷不乐的孩子我们接触过很多,他们看起来缺乏活力,容易发呆,到了中学,压抑的情绪往往容易爆发出来,极端的自我攻击或者他人的敌意。大学时期,常常要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很多极端的行为会在这个时期得以实施。曾有一位26岁的博士,因为觉得活得太累而选择了自杀,他留下的文字里写到:我不太适应这个世界,不想再假装,只想做我自己。
有人说,好像看不出什么大不了的事,怎么就这么想不开。其实这一切都是抑郁的表现,当一个人活不出自我,被他人的期待和社会标准过度绑架,潜意识成长的动力就被阻断。这种情况下,如果社会支持系统不足,特别是从父母这边无法获得支持,又不曾寻求专业的帮助,就可能陷入绝境,造成悲剧。
对于过去年代的父母来说,关于教育常常是很有局限性的,学校对于学生心理知识的科普也只是近些年才开始重视的。有很多孩子对于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而表示困惑,父母和老师也难给出答案,会觉得这全部是胡思乱想,担忧一部分孩子形成明显的自杀意图,正是卡在了这个问题上。
其实每个人的心都会给出答案,人活着就是为了成为自己,为了获得人与人之间的爱。这些都无法继续的时候,心就会生病,就会抑郁,就会不自觉的想要结束生命,以此摆脱痛苦。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有能力创造更多的乐趣,尊重和接纳孩子的天性,就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自我,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这将为孩子受到抑郁伤害,提供第一道坚强的防御。简单说来,为孩子活出他自己保驾护航,就能够让孩子远离抑郁。
为什么有些家长不认真对待子女的抑郁症的孩子
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数据统计,目前全球有3.5亿人患有抑郁问题,其中,中国既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抑郁症患者最多的国家,接近9000万人深受抑郁症的困扰。
区别只在于: 北欧人会吃药,中国人选择忽视或者硬撑。 我们始终没有正视抑郁症。
中国为什么不把抑郁症当一回事?
“我一定会表现像正常人一样,发病的时候躲在角落,不然你们认为我们是‘矫情’。放心把,我一定不让你们发现我得了抑郁症。”
在国内近几十年来,抑郁症的 历史 非常复杂,在从前的认知上,和精神、心理、情绪有关的疾病是不存在的,人们甚至无法理解除了身体的病症,心理也会生病。外来物精神病学受到强烈的质疑,而且,精神疾病被看做资本主义带来的后果。
中国人只会把自己的情绪埋藏、否认和忽略。因此,父母那一代人只知道自己身体病痛症状如失眠、头痛、腰痛等,将其托付于民间流传和传统疗法,甚至会将其妖魔神化,求神拜佛乞求好转。 他们并不会直接表达自己内在的感受和情绪。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认知鸿沟已经无法跨越了。除了抑郁症之外,很多需求、情绪表达、纠正辩论是不存在的, 上一辈的他们只在乎是否被尊重和被孝敬,而这些遵从的表现就是“永远顺他们的意”。 基于他们的成长经历、教育程度和 社会 背景,他们对辈分、对孝顺的理解,集体与个人界限的理解、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难以改变,这使得他们难以和下一代人顺畅交流,不能理解他们的感受和的情绪表达方式。
于是,我们很不幸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很多的心理问题,都来自于内心的不接纳。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越抗拒,越逃避,离幸福感越远,心理的感受越差。 接纳事实和缓释情绪,是心理问题的解药。
加入父母那一代人有人得抑郁症,爷爷奶奶辈肯定会更加不理解他们,为他们贴上各种各样负面的标签:窝囊、内向、不会说话、不工作不干活……
现在的父母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对待孩子们,不知道如何让他们感受幸福。因为代际传递,不反思,不成长,下一代还会受到同样的痛苦。
详见微信@杨靖心理《为什么中国人一谈抑郁症就色变,尤其是听到子女时?》
yj-stu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不是不认真对待子女的抑郁症,而是不知道,或者是不了解,从而缺乏对这方面的关注度。
抑郁症症状轻微的,非常隐匿,它并不像别的疾病一样明显。特别是症状轻微的,很难被发现。
我记得上初中时有个同学,学习成绩很好,大家对他赞赏有加。可是他常常做出一些与平常人不一样的举动,比如他睡觉很晚,有时十二点过后还在看书,而且看上去很精神,大家觉得他学习刻苦;比如大家都在晚自习上做作业,他会莫名其妙地走上讲台,坐在老师的位置给大家讲课,或者在黑板上写几句英语,大家觉得也没什么,反倒觉得他很可爱;再比如,他的头发留得很长,很少修剪,衣着也不讲究,甚至有点不着边幅,大家觉得他是农村孩子,家里经济条件紧张,也觉得没有什么。
到了初三,有一天忽然他就不去上学了,听人说,他发病了,直到我们毕业,一直都没有见到他。后来想想,其实他的某些与常人不一样的表现,也许就是抑郁症最初的症状。
他在半夜读书,也许可能是失眠,当别人进入梦乡,他却睡不着;在别人安静地上晚自习时,他却不能安静下来,甚至控制不住自己,从而走上讲台,指手画脚;不着边幅的打扮,也可能是抑郁症的最初表现。很多抑郁症患者,也是不再注重自己的外表。他的这些表现也是在多年以后,静下心来才想到的,在当时绝对不会想到。
因此,从以上几方面分析,并不是家长不认真对待子女的抑郁症,而是缺乏对这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当今 社会 ,生活节奏加快,每个人都有这方面那方面的压力,抑郁症也正成为多发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 健康 。
最后,愿大家对抑郁症重视起来,行动起来,对抑郁症患者多些关爱,让他们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拥有 健康 的身心。以上是笔者的认识,肯定存在不足和错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症状,还须去正规医院,找专业人士诊断!谢谢!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更大的原因是:对抑郁症知识的缺乏。
生活中,很多人对抑郁症并没有清晰地概念,也没有了解到抑郁症的危害,即使一些孩子得了抑郁症,父母也很少会往抑郁症这方面想,有些即使被专业机构或者专家确诊为抑郁症,作为父母也不会太去在意, 因为他们不知道抑郁症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就像,面对一条毒蛇,你不知道它是毒蛇,你就以为和平时见得蛇一样是无毒的,即使它咬了你一口,你也不会在意或者着急去医院,因为你不知道它是毒蛇、不了解它的毒性。如果,你知道这条蛇是剧毒,那么你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去医院,去注射对应血清。
同样道理,如果父母了解、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和人的躯体疾病一样,是正常的疾病,那么就会去重视,即使不重视,至少可以把抑郁症当成一种病来看待,而不是我们说的“作”、“矫情”这些表现。
如果,父母在认知当中把抑郁症当成了病,那么如果孩子得了抑郁症,就知道孩子是病了,是需要照顾和关怀的,而不是把孩子当成一个 健康 人来说“矫情”。
即使,父母认为这个病再怎么丢人、再怎么让自己没有“面子”,和孩子的 健康 相比来说,我相信父母更倾向于在意孩子的身心 健康 。
所以,我认为,一些父母不认真对待子女的抑郁症的最大根源在于:对心理知识的不了解、对抑郁症的不了解。 而不是自己的“面子”问题,也不是没钱治疗的问题,因为对待子女的抑郁症的态度是和金钱无关的,没钱可以不去医院或者找心理咨询师治疗,但并不影响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陪伴。
想要认真对待,首先要知道抑郁症是怎么回事。长时期以来,中国人只重视身体 健康 ,知道身体有病要去医院看,心理状态是从不在意的,无非是想太多,想不开。
大家会用“神经病”来称呼一些有精神疾病的人,当然也被用来骂人。但其实“神经病”和“精神病”是不一样的,“神经病”是指一类周围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精神病”指的是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 社会 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 情感 、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连最基本的概念都弄不清的中国人,如何能指望他们能够认真地对待子女的抑郁症呢?
为什么这个女孩家里人愿意带她去找“大仙”,也没想起来带她去看医生。因为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只有身体出了问题才会想起来去医院,情绪问题不是问题,自我调节就行了。
这件事发生在十年之前,对比大众现在对抑郁症的了解,那个时候认知度更低。
这类家长虽然不了解抑郁症,但是好在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还是愿意配合。
最怕的就是明明孩子问题很严重了,父母还在拼命地否认。
这样的父母才是最可怕的,他们冒着孩子自杀的风险,也不肯承认孩子得了抑郁症,因为承认了,也就是证明了自己教育的失败,这是他们无法承受和面对的。
得了抑郁症的孩子,本身就充满了痛苦和绝望,而无法理解和拒绝认真对待的父母,又在孩子的脆弱的心上扎上了深深地一刀。
就像前文中提到的那个被父母打了一巴掌的孩子,哪怕最后她已经摆脱了抑郁症,回过头来,她还是对父亲抱有怨恨。因为当时的她那么脆弱无助,那一巴掌,让她永远无法释怀。
十年之前,抑郁症不为普通人所知。
十年之后,铺天盖地的新闻宣传,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信息获取便捷无比,但是人们的观念转变了吗?
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演!
欢迎关注 【心理壹点灵】:yidianling0
要多方位看待此问题,抑郁的孩子不好受,家长也很难过:
第一,家长不是不认真对待,是不知道怎么对待,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宁愿孩子的痛苦自己来承受,工作缺乏相关心理知识;
第二,有些家长认为抑郁不是什么大问题,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评论孩子,认为不能吃苦,自己当初那么苦都能挺过来,而孩子一点小问题就自艾自怨;
第三,抑郁的孩子的感受,他们非常看低自己,即使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他们也体会不到,无论父母做什么;
第四,碍于面子,父母认为孩子的抑郁是精神病范畴,担心周围人指指点点。
总之,抑郁不可小觑,无论大人孩子,必须重视。
为什么很多家长不认真对待抑郁症?就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对抑郁症的不了解和不愿意深入了解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了解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学的普及度不够。心理学刚恢复的时候,大家没有意识到普及的重要性,现在意识到要普及了,却有一些人不认真对待。不少人认为,只要随便找个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就可以普及,但事实证明,普及恰恰是最难的,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涵盖知识点,。没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最多只能照本宣科,达不到预期效果;权威人士忙于授课,没时间普及;某些媒体断章取义得报道和不负责任的污名化心理问题……都是心理学目前普及不够的原因。由于普及度不够,自然就有那么些人不了解抑郁症了。
与此同时,有那么些家长不愿意了解,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睡个觉就好了”、“小孩子有什么抑郁的”、“想太多了”……各种不端正得态度均有。
当面对自己的亲人,人们往往更缺乏耐心,也是一个原因。这可能是目前大陆最严重的家庭问题——对外极力讨好,树立自己的形象;对内缺乏耐心,互相伤害。
1、对抑郁症相关知识的缺乏 。很多家长都没有接触过心理 健康 基础知识的普及,甚至这辈子就没用过抑郁症,我就接触过一些这样的父母,跟他说孩子可能抑郁了,他问我:什么是抑郁。
2、家长存在侥幸心理。觉得孩子的“抑郁”只是一时的,过段时间就好了,很多后期发展成重度抑郁的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3、“面子”惹的祸。我们的文化传说是比较好面子,还有说“家丑不可外扬”,觉得还好抑郁后是“家丑”,不敢带去看医生,更不敢让亲戚邻居知道。
4、经济压力。相对来说抑郁的康复周期较长,需要投入的经济比较多。
综上,根据近两年做咨询的观察,抑郁情绪人数据在不断增加,心理 健康 知识的普及迫在眉睫,特别是针对父母这方面的,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谢谢大家,我是7号渡老师钟海镜。
不认真对待的原因可能如下——
1、不了解。
不了解抑郁症的常识和孩子实际需求,误以为孩子只是脆弱、不坚强。
2、恐惧。
怕孩子生病带来的病耻感或被污名化,不能面对,也怕面对自己的内疚感和无力感。
父母充分了解之后才可充分支持孩子。
孩子的症状会促进家长的成长。
污名化的爸爸,病耻感的妈妈。
得抑郁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抑郁症的污名化和病耻感。
在人群中,有90%的人认为抑郁症不是病。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句子,“XXX比你差那么多都没有抑郁,你怎么就抑郁了”。“振作点,没啥大不了的,没有过不去的坎。” “你要啥有啥还抑郁,你这不是作吗?”
所谓抑郁症污名化本质上就是认为抑郁症根本就不是个病。
众所周知,由于 历史 文化和对疾病本质认识的原因, 社会 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持排斥态度。
一项调查美国公众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1444例调查样本中,63%被调查者不愿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交往,47%拒绝与抑郁症患者交往。
病耻感是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现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现在扩展到了周围的人。包括 社会 刻板印象、偏见以及歧视。
中国人民的“面子”以及中国传统的对精神疾病轻蔑的态度,使得病耻感体验更加强烈。
污名化病耻感在所有的人身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所以,污名化、病耻感对抑郁症患者造成了再次伤害,他们无一例外的因自己的疾病而感到羞愧,这让他们陷入重重自责,把自己的病症看作一种耻辱,压得自己没有喘息之地。
当这种再次伤害来自你最亲近的人时,它的杀伤力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是致命的。
然而最让人感到荒唐的是,这种伤害往往全部都来自于你最亲近的人。
抑郁症患者虽然不想面对,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伤害他们最深,就是他们的父母。
^0^刺猬抱团取暖时^0^
ᨐ解读情绪剖析他ᨐ
~赵小明心理团队 海霞
家长很喜欢用我们那个年代,我们那时候没有这些来搪塞自己不懂的问题。
主要是来源于他们对心理疾病的不理解,对知识的欠缺。
首先,抑郁症多表现出来心境低落,什么事也不想做,不想吃饭,不想学习工作,也不想社交。
在家长的眼里这不是病,而是觉得孩子偷懒,找借口。父母从那个艰苦的年代走过,觉得不积极向上,不喊口号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就是颓废的人, 社会 的蛀虫。
其次,父母一辈子认识的人也有限,觉得周围都没有这样的人。不了解,就会用自己浅薄无知的眼光来看待抑郁症子女。
觉得他们无病呻吟,一点都不坚强,父母不了解这种心理疾病是不能自愈的。不是自己安慰自己,自己调节情绪,或者别人安慰,就能好起来的。
然而这个年纪的父母,觉得自己见识不低,所以不愿意听信科学的解释,觉得这些都是骗人的。不愿意相信科学,觉得医院在坑钱。所以更近固执地抵抗治疗,而把矛头指向“不争气”的子女身上。
殊不知就是为了一己的固执、自私、偏见和狭隘而害了自己的子女。